爱技术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会员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微信登录

微信扫一扫,快速登录

搜索
查看: 253|回复: 0
收起左侧

御身大切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0-2-18 00:04:3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会员 微信登录

x
最近翻服部卓四郎的《大东亚战争全史》,其中讲到诺门坎战役,因为比较粗略,而各种资料相互之间又彼此矛盾,于是连锁谷歌了一把,发现在诺门坎战役最后阶段被日军派上阵的第四师团非常有意思,据说,还有日本作家专门为该师团写了本书叫《日军第一窝囊废师团》。

这个被称作窝囊废的第四师团,也叫大阪师团,与最近被国内诸多电影、电视剧神话了的军纪严明、勇于牺牲的日军不同,他代表了日军的另外一面,他们是一帮怕死的窝囊废,也是较少被军国主义毒化的一群士兵。



(以下引自网上资料)在1939年的日苏诺门坎战役后期,关东军下令驻扎在伪满洲国北部的第四师团紧急动员,增援前线。但第四师团接到命令以后却迟迟不动,原因是动员令下达后,师团内的疾病患者激增,放眼望去,满营都是因为五花八门原因要求留守的官兵。激动的日军联队长在狂怒之下,亲自坐镇医务室参加诊断,这才勉强组织好部队向前线进发,“联队长改行当大夫”的笑话也就此在日军中流传开来。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,第四师团的士兵们又耍起了新的花招——消极怠工。从海拉尔到诺门坎,第二师团走了4天,第四师团却整整走了8天,而且大量人员掉队。凑巧的是,第四师团先遣队到达前线的当天,苏日宣布停战。消息传来,掉队的第四师团官兵仿佛吃了大力丸一样迅速跟了上来,连留守的官兵也有不少“带病”赶赴前线,一边还在万分懊丧地抱怨居然没有机会打上一仗。

  返程的时候,齐装满员、精神饱满的第四师团,成了日军中最威武的部队,而率先赶到战场的第二师团却丢盔卸甲、伤兵满营。关东军负责新闻宣传的军官实在看不过去,提起笔把日军报纸呈上审查的《我无敌皇军第四师团威势归来》新闻标题改了一个字,变成了《我无伤皇军第四师团威势归来》,拐弯抹角地嘲讽了这支“软蛋”部队。

在抗战中,第四师团在中国军队中名声很响,徐州会战期间,李宗仁指挥四十万大军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。但就在最后关头,在过鲁苏皖边境一条公路的时候,疲惫的中国军队忽然发现路上出现了一支装备精良的日军部队。国军异常惊慌,但已没有退路,只能离开公路撤向附近的山区,准备血战一场,但该路日军却没有追击的意思,相反,还在公路两侧堂而皇之地烧起饭来。这支奇怪的日军部队正是第四师团的南进支队。事后,南进支队的部队长以“严格遵守作战纪律”为由向上级解释道:“没有得到对中国军队进行截击的命令。”

二战结束以后,日军各师团均伤亡惨重,但第四师团却兵精马壮。当全体面色红润、身体健康的第四师团官兵出现在日本港口时,本土那些营养不良、形容枯槁的日本人都十分吃惊。统计下来,第四师团是日军南方军中战死最少、装备物资保留最完整的部队。他们在曼谷向美军投降,美军对这个师团的评价是“爱好和平”。回国后的第二天,就有官兵跑到美军兵营前,整齐地摆开摊位,兜售起战争纪念品来。



这个奇怪的第四师团体现的其实是城市以及城市人民的性格。二战时,日军各主力地域特色非常明显,最早七个师团中从第1师团至第6师团按其征集地,分别称为东京、仙台、名古屋、大阪、广岛、熊本师团,各地民风和对其战斗力有着不小影响,其中贫困区域的师团更显得愚顽蛮悍。

侵华战争中比较凶悍的是第2、第3、第5、第6师团,都是来自日本比较弱后地区,现代文明不发达,自由精神没有一点,所以格外对天皇愚忠,平型关与昆仑关,中国军队遭遇的强悍日军就属于第五师团。跟美军在瓜岛作战的是第二师团,战死率百分之五十以上。南京大************的是第六师团。

但来自东京和大阪的第一师团和第四师团就不一样了。大阪是日本商业气氛最浓的城市,商贩出身的士兵精于算计多不甘心卖命,大阪师团从日俄战争起便因战绩不佳被称为“奸诈的商人师团”。东京师团也差不多,第一师团还稍好一些,后来从东京征兵组建了一个101师团,士兵中有很多原来的的帮会头目,有军官对他门居然像下人般打洗脚水。



二战期间,日军各部的临别致词都有自己的特色,比如第二师团,战况较好时就说“武运长久”;情况不妙时就说“九段坂见”(靖国神社在东京九段坂)。然而“爱好和平”的第四师团的官兵告别时,却常说“御身大切”,翻译过来,即“保重贵体”、“身体第一”,或者是“保命要紧”。



第四师团为什么在日军中这样独树一帜呢?作家司马辽太郎认为,这是大阪的独特文化造成的。在古代日本各地,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农民依附于拥有土地的诸侯(即大名),而诸侯服从于天皇。这种长期不变的社会结构导致日本形成了上下级关系严格,富有服从精神的文化特点,也是二战中日本军队普遍狂热“效忠天皇”的心理基础。

  然而大阪却有些不同,这个地方是著名的商业城市,居民多与商业有关,对大名的尊重十分有限。反之,围绕着苛捐杂税等问题,大阪人几百年如一日,不断和大名斗智斗勇、讨价还价,所谓忠诚,那就更谈不上了。于是,天皇在大阪人心目中的地位也与其他地方不大一样。虽然在二战中,出身于大阪的士兵也受到了军国主义的蛊惑,然而大阪人却不会急着去“为天皇而死,为大日本帝国而死”,能不死还是不死。看待上级命令,出身于大阪的官兵也习惯“讨价还价”、“斤斤计较”,不会像其他部队那样闭着眼睛执行到底。甚至第四师团内部还制订了所谓“无益的牺牲不要付出”、“不合理的战斗不要参加”、“穷途的敌军不要追”的 “三不要”原则。

  日本历史学家关幸辅在《日军第一窝囊废师团》的最后部分,对第四师团做了一小段总结,说得真是有几分道理,“如果日本的军队都像第四师团这样,大概中日之间也就不会发生战争了吧?要是这样,也就不会有日本的战败了吧……”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一度被神化的日军有第四师团这样的队伍存在已经很令人惊讶,我更惊讶的是,这种队伍,居然能够被允许一直存在下去,直到二战结束。想必,极重军纪的日军高层也竭力整治过,但事实证明,在这种专制主义的高压下,仍旧扑灭不了大阪人的独立思想,可见,无论何种愚民教育,都不能彻底愚弄全部人民,从这个角度讲,御身大切四个字,听起来还真有几分可爱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会员 微信登录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Archiver|手机版|爱技术 ( 沪ICP备08115260号-3 )

GMT+8, 2025-8-2 03:27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Licensed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